找回密码
 加入慢享
猜你喜欢
旅行常客论坛

美国斯坦福博士倾家荡产,来云南开民宿:我这辈子就赖在中国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14 2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点击上方“蓝字”  订阅更多生活灵感 - 

云南大理,喜洲古镇。
 
穿过人声鼎沸的早市,路过绿油油的稻田。
 
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跟路过的村民用热情打招呼。
 
 
他全名叫布莱恩·林登,是个美国人。
 
十里八乡都亲切喊他“老林”,或“林村长”。
 
今年60岁的他,已经在中国生活了20年。
 
 
20岁之前,他从没离开过美国。
 
至于来中国这件事,还得从一张地图说起。
 
 
    缘分    
林登,土生土长芝加哥人。
 
18岁高中毕业后,因为家境拮据,他去上了一间收费便宜的社区大学
 
他平日里帮一间清洁公司做零工,每天载着重达60公斤的洗地毯机器四处奔波。
 
 
1983年,是林登的人生低潮期,他对未来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
 
才20岁,这辈子好像已经一眼望到头了。
 
真的要洗一辈子地毯吗?
 
 
直到那一天,林登到一位教授家中帮忙清洗地毯。
 
刚从中国回来的老教授,指着插满旗的地图说:“能帮我把一面旗子插在中国的位置吗?”
 
林登愣住了,他不知道中国在哪个方位。
 
老教授并没有嘲讽,而是鼓励他:
 
“生命太短暂了,你应该放眼海外,甚至不妨考虑一下中国。”
 
 
本以为,这辈子要废在死水一般的生活里了一张地图居然让他第一次对一件事情产生好奇和冲动。
 
缘,妙不可言。
 
不久后,他正好在学校看到了中国提供奖学金资助留学生的海报,尝试着报了名,居然真的被录取了。
 
 
1984年,他拿着奖学金来到北京语言学校。
 
人地两生,惴惴不安的他也不清楚自己能坚持多久。
 
在此之前,他连芝加哥都没出过。
 
(林登来北京后报平安的家书)
 
“你我他”,是他当时唯一会的中文。
 
“厕所在哪儿”,是他迫于生理需要首先学会的话。
 
像我们学英语一样,他一有空就会在卡片上记录生词生句,晚上拉着天线用收音机断断续续地收听广播来做“听力”。
 
 
当然,还少不了给自己起一个中文名字。
 
他的姓音译过来刚好能写作“林登”,有名有姓,还有好寓意。
 
老师告诉他:“林登,意思是‘在林海中攀登之人’”
 
仿佛冥冥之中跟这个天选般的名字相应,后来的他一直在不断挑战和攀登
 
 
一次机缘巧合,林登被选中出演了电影《他从大洋彼岸来》,客串了一个留学生。
 
也正是这次影视初体验,让他有了当记者的机会。
 
“因为这部电影,CBS(哥伦比亚广播)发现了我,邀请我做驻华记者。”
 
 
做记者的虽然短暂,但他了解到了更多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相比在美国时的迷茫,他头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
 
 
在中国的4年,他去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风景。
 
他被西藏的天葬冲击,被敦煌的月牙泉震撼,被九寨沟的神奇折服。
 
 
在安阳古都,他探寻汉字起源;在新疆穿越沙丘风暴,他惊叹海市蜃楼。
 
中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他连方位都辨不清的陌生国度。
 
 
在南京念研究生的时候,他跟华裔女孩瑾妮一见钟情。
 
他们灵魂契合,有共同语言,光是聊他俩所痴迷的中国文化和建筑,都能聊半宿。
 
 
他们很快结婚,旅行从一个人变为两个人。
 
从南到北,把中国游了个遍。
 
在南京结束学业后,他们回到了美国。
他在斯坦福大学攻读了东方历史学博士学位,过着大众眼里的精英生活。
 
日子本该优越且满足,夫妇俩却始终“不安分”。
 
 
    羁绊   
林登跟瑾妮在工作之余,经常满世界旅行。
 
但他们始终最怀念在中国的日子。
 
2004年,他们做了一个决定,吓疯了身边所有人。
 
 
林登卖掉了美国所有房产,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举家搬回中国。
 
他们不去北上广,而是选择云南,甚至是有些偏僻的喜洲古镇
 
 
喜洲离大理市区还有一段距离,到镇上需要驱车1个小时。
 
林登一家辗转颠簸到这里,本来只是想来玩个三两天。
 
没想到,这一来就再也没离开。
 
 
喜洲东临洱海,西靠苍山。
 
眼前的风景美得像画,纯净无暇,阅美景无数的林登和瑾妮,瞬间被治愈。
 
他们立刻决定在这儿安家。
 
 
绕过一片金色水稻田,林登和瑾妮看到了一处破旧荒废的古宅。
 
宅子年久失修,外面木门吱嘎作响,里面结满蛛网。
 
但当时的林登,戴上了厚厚的滤镜:
 
“这是一座城堡般的建筑,仿佛漂在对面的稻田里。”
 
 
这是民国时期白族富商杨品相的故居,杨家苑。
 
了解完历史背景,他们视古宅为文物,决定进行修缮,让它重生。
 
跟在美国卖房产一样决绝,这两个“疯子”果断把积蓄全都砸了进去。
 
谁看了不想问一句:值得吗?
 
 
因为无法使用挖土机来辅助施工,林登夫妇常常还得跟着团队一起手工挖掘
 
手上都是血泡伤痕,夫妻俩还笑得很开心:
 
“因为这就是我们的'理想主义'——
 
在中国南方一座小城,把我们热爱、珍惜的中国文化完完整整地融入到历史厚重的老宅子里。”
 
 
杨家苑重生了。
 
林登将它变为特色民宿,起了新的名字—— 喜林苑
 
百年前,冠绝一方的杨家宅院,仿佛就是眼前的模样,气势磅礴,处处雕梁画柱。
 
林登看着屋檐之上天空,嘴角挂着满足的笑意。
 
值得的。
 
这一切都值得。
 
     归宿    
如今,喜林苑不仅仅是民宿。
 
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喜林苑,还能体验手工扎染,品尝喜洲粑粑,参加丰收节......
 
林登夫妇更想将当地文化保留,推广。
 
 
“我来到喜洲,不是为了美化或改变他们的传统习俗,而是希望能保留下来。”
 
因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热爱,林登选择“加入这个家”,但不打扰。
 
 
林登说,自己是因为教育而改变命运的。
 
所以,他把喜林苑的一部分变成“国际学校”,让孩子们在这里边学边玩。
 
让大洋彼岸的孩子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也让当地的孩子触摸到外面世界的多彩。
 
 
20年过去,林登一家成了地道喜洲人。
 
逛早市,喝完茶,顺便在路边理个头发。
 
小镇的烟火成了他们一家的日常。
 
 
平日里,林登总跟村民打成一片。
 
如果在喜林苑不见他人影——
那他一定是在田里跟着村民干农活,或是在街上搬着板凳教孩子们学英语。
 
也可能是在邻居家修水管,顺便去“蹭饭”。
 
 
“林村长,今天来我家吃饭” ,“老林,这是刚采的野山菌”……
 
他在喜洲的人气,堪比顶流。
 

林登跟瑾妮更是全村人眼里的神仙眷侣。
 
 
他们是最默契的战友,会都把精力和热情注入到古宅修复,推广当地文化。
 
 
他们也是最亲密的知已,形影不离,尽情享受生活,一有时间就吃遍云南。
 
 
他们最喜欢牵着狗狗漫步田间小道,也常常爬到山上,看雪看星星看月亮,等待日出日落。
 
 
林登和瑾妮对旅行的热爱,也一如当年。
 
只是,两个人的旅行成了四个人。
 
他们常常带着两个孩子到游山玩水,沿着他俩当年的足迹。
 
那份对中国的喜爱和羁绊也有了延续。
 
 
最近,林登出了一本书名叫《寻乡中国》,记录了他半生的经历。
 
“ 我用我的生活和经历,写了一封给中国的情书。”
 
“留在这里,是感恩也是归宿。”
 
 
如果,他当年没有拿着奖学金来到中国,他到现在还会在清洁公司浑浑噩噩度日。
 
原本只是一次好奇驱动的选择,却给了处在迷茫的他打开新的人生窗口的机会 。
 
 
当年那个找不到方向的青年,已经年满六十
 
如今,他找到了此生的归宿。
 
“如果可以,我这辈子都不想离开这里。”
 
 
部分图片丨网络、微博@国际在线、b站@BundGirl
责任编辑丨快乐小神仙
编辑丨安联球场的球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