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慢享
猜你喜欢
旅行常客论坛

3.4亿挂牌转让上银基金20%股权,上海银行卖股之“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31 19: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继二股东三番两次“清仓”上银基金股权未果后,第一大股东上海银行也动了出售股权的念头。此番上海银行在不影响股东地位的前提下,拟转让上银基金20%股权或是想为上银基金增添新生机。


上银基金股权拟生变。
3月30日,据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网站显示,上海银行拟转让上银基金20%股权,转让价格为3.39亿元。
上海银行之外,二股东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机集团”)自2021年年末以来就意欲频频转让所持有的上银基金10%股权,但即使降价出售也无人接手。
二股东“清仓”股权还未果,持股90%的上海银行也意图出售股权,这背后究竟有何玄机?

上银基金20%股权挂牌转让
基金公司股权遭股东转让屡见不鲜,前有中泰证券拿下万家基金控股权,后有国联证券欲接盘中融基金。时至今日,上海银行同样动了转让上银基金股权的心思。
3月30日,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网站显示,上海银行拟转让上银基金20%股权,转让价格为3.39亿元。
据该项目信息显示,上银基金分别由上海银行持股90%、国机集团持股10%。倘若此次上海银行股权转让成功,上海银行的持股比例将降至70%。
除上海银行外,二股东国机集团先前更是频频意图“抛弃”上银基金,但并未有实质性进展。
将时间拉回2021年12月,彼时国机集团1.66亿元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上银基金10%股权;但在去年6月,此次股权转让被终止。
时隔3个月后,国机集团卷土重来,拟以1.58亿元“清仓”上银基金,转让价格相较于上次的1.66亿元下降5%。即使如此,新的接盘方也未出现。
二股东“清仓”股权悬而未决之后,持股90%的上海银行动也按捺不住的背后或是因为想引入新的投资方,发挥股东协同优势,共同做大上银基金。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孙桂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控股股东转让基金公司股权包括引入战略合作方、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以及满足市值管理需要等原因。

权益类产品“跛脚难行”
股东频频转让所持股权的背后隐藏着上银基金难以掩盖的焦虑。
权益类基金对于公募基金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其体现出一家公司的投研实力,而上银基金的权益类产品却“身陷囹圄”。
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虽公司管理规模自2018年3月底444.4亿元连连增长至今年3月29日的突破1300亿大关,其中权益类基金规模惨不忍睹。
股票型基金的规模截至去年年末仅收获2亿元;混合型基金的规模虽自2018年3月底节节攀升,但截至今年3月29日该类产品规模仅48.4亿元。
从单一产品规模也可看出蛛丝马迹。36只(份额分开)混合型基金的大多数规模不足1亿元,其中最大的一只上银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7天持有期如今规模也不过17.83亿元;其次便是上银新兴价值成长混合截至去年年末规模为7.92亿元;上银鑫尚稳健回报6个月持有期混合A截至去年年末的规模也超5亿元。
反观权益类产品业绩,短期来看难言乐观。
截至3月31日,混合型基金近6月的收益率为-0.79%,跑输同类平均的1.3%;近1年收益率和同类平均差距更远,公司平均为-6.97%,同类平均则为-2.85%。不过,拉长时间线来看,混合类产品业绩近3年、近5年均超过同类平均。
公司仅有的两只股票型基金(A、C类合并)表现也超出预期。上银内需增长股票A以及上银中证500指数增强型A截至3月31日近6个月的涨幅均在10%左右徘徊,分别为9.63%、10.48%。
条条线索指向上银基金权益类产品“跛脚难行”,诱因之一或是公司权益类基金人才频频流失。
2015年一年公司就有三位基金经理离职,继高云志同年5月离职后,慕浩、陈玥同时在6月离职。其中高云志、慕浩均是权益类基金经理;而双方的任职时期均较短,像慕浩在2015年1月27日开始担任公司基金经理后,同年6月便离任;高云志任职也仅为1年19天的时间。
随后公司权益类基金经理“走马换将”的境遇仍在继续。
2018年,曾任上银基金投资研究部副总监兼研究总监常璐离职,这距离其在上银基金担任基金经理不到4个月时间;2020年,上银基金再失一位权益类基金经理王可心,其在任职上银未来生活灵活配置混合A不足一年的时间便离任。
为弥补权益类基金经理缺失,上银基金四处招揽人才。直至2020年,曾在申万菱信基金任职的卢扬加盟上银基金,随后海富通基金“旧将”施敏佳也加入上银基金。
但两员大将的产品表现并没有给上银基金的权益类基金增姿添彩。天天基金网显示,卢扬现任基金资产总规模仅超9亿元,施敏佳则不足3亿元。
像卢扬现如今管理的3只基金(A、C类合并)今年以来确实收获正回报。但拉长时间来看,近1年累计收益率均为负,例如上银鑫恒混合A为-7.58%。
施敏佳管理的产品业绩表现更是不及预期,3只基金(A、C类合并)任职回报均“飘绿”。其中上银科技驱动双周定期可赎回混合A高达-46.72%。

银行系公募固有底色—
“重固收轻权益”
上银基金折射的是整个银行系公募“重固收轻权益”的现状。
上银基金权益类基金规模“少得可怜”也侧面反映出管理总规模均是由债基和货基贡献。
据天天基金网显示,债券型基金从2018年3月底的仅有105.48亿元一路升至今年2月中旬的886.88亿元;货基规模走势则跌宕起伏,从2018年末的540亿元降至2021年9月30日的268亿元后,直至去年末回升至400亿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挑起公司管理规模的债基表现稍显落寞。近三年、近5年的收益率均未跑赢同类平均,其中近三年为8.53%,而同类平均则是9.7%。
其中上银可转债精选债券A近1年跌幅最大,达10.3%;近6个月跌幅也超5%。
视线回到整个银行系公募,一度被业内视为“富二代”的银行系公募逐渐发展成为整个公募基金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Wind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初,全市场公募基金规模为26.65万亿元,15家银行系公募管理基金规模合计5.45万亿元,占比达20.45%。
其中城商行系公募共有四家,分别为北京银行持股44%的中加基金、第一大股东为南京银行鑫元基金和宁波银行参股的永赢基金。今年以来城商行系公募再添一员,苏州银行控股的苏新基金正式成立。
但值得注意的是银行系公募的显著特征便是强固收、弱权益,城商行系公募基金公司也无例外。
比如中加基金。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管理总规模从2018年的3月底的675.68亿元步步增至去年年末的1219亿元。
公司基金总规模节节攀升的诱因之一正是债基的鼎力相助,债基规模一度超越货基,成为“顶梁柱”。规模从2018年的3月底的248.3亿元增至去年年末的1053.86亿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股票型基金规模从2020年末的1.71亿元跌跌撞撞至2022年末的仅0.97亿元,即使混合型基金规模在2020年6月后一改往日平平无奇的走势,截至2022年末也不过70亿元。
责任编辑 | 黄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