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慢享
猜你喜欢
旅行常客论坛

【新华社】石头房“变身”民宿群——一个太行山村的旅游“新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0-4 20: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石光院子”“牛棚咖啡”“花田木屋”“星空果岭”……凉水泉村“旅游民宿”发展得有声有色。

      凉水泉村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的太行山深处,毗邻古灵山景区。因为被大山隔在山坳一隅,曾是省级贫困村,2016年时,村里只有46户99人,其中贫困人口27户59人。

空中俯瞰凉水泉村的部分特色民宿(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然而,伴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几年来,凉水泉村变成了群山里的一颗“明星”。

在凉水泉村游玩的游客。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2017年,当地政府牵线,一家旅游企业考察后看上了这个“石头古村”。“70多座老旧的灰瓦石墙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许多保存得非常完整,这都是宝贵的旅游资源。”旅游企业的负责人杨涛说,这让他们对凉水泉村的旅游充满信心。为了帮助凉水泉“脱贫致富”,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和村集体最终商定走“资产托管+旅游产业+扶贫”之路。旅游企业投资将全村的70多座石头民宅和土地进行托管,重新进行旅游规划,开发高端民宿群;同时,创建旅游产业扶贫基地,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开发建设,以服务员、小客栈、小商铺、小餐饮的方式吸纳当地群众就业,并为山区农特产品开辟销售渠道。

村民在凉水泉村的牛棚咖啡馆工作。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凉水泉村村支部书记李二高给记者算了笔账。“土地托管每年增收36万元,房屋租赁增收33万元,果树、花椒等土地附属物一次性买断增收近百万元,群众打工和销售农特产品每户每年可分别增收1万多元和1000多元。”李二高说。

      作为旅游扶贫典型模式,凉水泉村还先后为河南省内及来自新疆、山东、山西等全国各地的考察团举办25期乡村民宿大讲堂。

凉水泉村改造后的“石光院子”风格民宿。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走进如今的凉水泉村,从游客接待中心入村,山脚到山顶分布的石光院子、花田木屋、竹屋、多堡屋、星空果岭等5种不同类型的民宿。旅游旺季,55岁的村民庞海云就“变身”民宿服务员,淡季就打理自己承包的十几亩花椒,“每年工资加上房屋、土地租金,以及花椒收入,全家能增收2万多元呢。”

     村庄变美,村民变富。郑州的游客关春霞第一次到凉水泉村,她说:“住着古朴精致的石头院子,出门便看到蜿蜒的山路,还有吹来的山风,让人有一种深沉中充满灵气的雅致。”


来源:新华社

记者:王圣志 李鹏 刘金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