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慢享
猜你喜欢
旅行常客论坛

体验至上,信用卡行业竞争新战场——数字化时代农业银行信用卡客户服务创新探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8 16: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中国农业银行信用卡中心总裁 薛亚芹



为了方便您的阅读,《中国信用卡》制作了文章的思维导图



点击查看大图






以下为正文





中国农业银行信用卡中心总裁 薛亚芹


当前,数字化经济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经济社会活动“宅经济”“非接触”线上化进程。客户需求的升级、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金融科技企业的倒逼,使商业银行在客户体验的新战场上“火力全开”。


近年来,农业银行信用卡中心始终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通过在客户服务创新上的积极探索,为客户提供功能更强、响应更快、体验更佳的服务,实现在信用卡同质化竞争中的突围。


转变视角,从“被动受理”到“主动服务”



数字化时代,“以客户为中心”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将客户体验作为信用卡业务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本质是通过极致的体验为客户创造价值,产生互动,增强黏性,提高忠诚度,从而为企业带来价值。农业银行信用卡中心深谙此道,转变客户服务部门的职能,确立“客户代言人”的角色定位,以客户全旅程为视角,从客户问题的被动受理转向客户体验主动改进,强化服务部门的价值创造。


一是成为客户代言人。农业银行信用卡中心设置专属部门为客户代言,专司客户体验优化及投诉工作,主动将客户体验贯穿于业务经营的全过程。事前建立客户体验评估及审查机制,预判新产品、功能、规则可能出现的体验瑕疵点,做到事前改进;事中加强研发及投产初期体验跟踪,开展体验测试,设置3~6个月特护观察期;事后构建起多维度、全方位的客户体验反馈信息收集体系,在倾听客户之声中形成体验提升的闭环。


二是从客户视角出发。农业银行信用卡中心引入“客户旅程”工具,创新客户体验经理制,有效提升客户全旅程各接触点的申卡、用卡体验。一方面,绘制了客户全旅程下的场景痛点监测图,区分办卡、领卡、用卡、还款及纠纷五大阶段36个场景,提炼体验改进点。另一方面,建立了客户体验顾问机制,在总分行组建信用卡体验顾问队伍,从客户角度感受信用卡产品与服务体验。采取“1+2+1”体验优化模式,由1名客户体验经理、2名投诉人员及1名技术人员组成柔性项目团队,并配套绩效激励和交叉考核措施。


三是强化价值创造。农业银行信用卡中心打破传统的固化思维与单一标准,根据外部环境变化,适应客户行为的改变,持续优化客户体验评估标准,建立了与企业财务指标相联系的客户体验衡量指标;转变服务部门人员意识,跳出服务部门即成本中心的惯性思维模式,重新进行价值定位,加强专业化服务能力建设,实现对客户、银行和员工的价值提升;上线服务与经营平台,根据客户需求探索开展服务转营销,挖掘服务渠道主动经营潜能。


重塑体系,从“零敲碎打”到“整体重构”



客户体验优化遵循冰山理论,冰山之上是看得见的客户实际体验,而冰山之下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数据、系统、流程、组织的重构,实现客户级的统一视图,完善跨渠道、跨产品的客户全旅程体验。农业银行信用卡中心摒弃“打补丁”的思路,通过加强大数据分析洞察客户需求、推进远程银行系统新基建、建立集约化的流程和组织,实现整体服务体系的“脱胎换骨”。


一是大数据分析洞察客户需求。在数字化时代,客户的需求不再是银行臆想出来的,而是在与客户的交互中不断捕捉的。农业银行信用卡中心加强对数据的整合应用,将客户忠诚度和消费潜力值等数据接入客服系统,赋能一线客服,实现对潜在流失客户早干预、为营销目标客户提供针对性服务等;对海量客户服务数据进行加工挖掘,推进非结构化语音数据全文转译,为客户精准画像提供服务渠道信息支持,洞察客户在服务过程中反馈的潜在营销点、风险点,助力捕捉营销商机和防范风险。


二是推进远程银行系统新基建。农业银行信用卡中心根据中台建设理念,构建连接产品、渠道、客户、优惠的灵活系统架构,在加强集中业务支持的同时开放服务能力;推进建立总分行共建保障的远程银行云服务体系,推广客服联动“E事通”系统,形成覆盖全行各层级全流程闭环管理的客服联动管理模式;完善商户客服系统,实现对接商管系统、新一代联动系统等功能。


三是建立集约化的流程和组织。农业银行信用卡中心聚焦运营管理这一尚未开垦的领域,将客户真正关心的审批效率、服务质量等要素进行量化,利用数字化技术重构业务流程,融合产品部门、业务部门及研发部门的服务资源,统一对客户的展示和服务的标准;同时,根据流程优化需要对运营类部门组织架构进行适配性调整,实现同类业务归口管理,并逐步实现运营作业资源的统筹管理和统一调配。


提升能力,从“人力密集”到“智力密集”



长期以来,信用卡行业并不缺乏客户体验的理念,而是往往缺少细致的管理和专业的人才,这是“以客户为中心”始终无法彻底实现的根源所在。农业银行信用卡中心通过科技赋能推进从“人工服务”向“智能服务”的转变,丰富面客服务渠道和交互媒介,培养面向数字化转型的专业人才队伍,提升客户服务能力。


一是从“人工服务”到“智能服务”。农业银行信用卡中心综合运用“云客服”、智能机器人等手段,加强对客户线上业务操作全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指导、引导和产品推介;持续改进机器人服务体验,提供良好的人机协同服务;以远程客服赋能在线交互,持续丰富视频客服业务种类,实现线上交互与远程客服的无缝衔接,不断提升对客交互的自然化和智能化。


二是丰富面客服务渠道和交互媒介。农业银行信用卡中心打造具备多渠道接入、多功能模块的智能化、数字化统一智能客户服务平台,实现一点接入、全行联动。在服务渠道上,农业银行信用卡中心将客户服务功能嵌入各数字化渠道,实现了在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微信小程序端的在线客服全覆盖,建设更亲和、可进行简单语音交互的智能客服,使客户在交互过程中感觉更为亲切;同时,农业银行信用卡中心也没有放弃深耕多年的网点,将网点打造成信用卡线下触达客户的大本营和体验中心。在服务媒介上,农业银行信用卡中心实现从“语音为主”向“全媒体协同”的升级,在现有语音、短消息的基础上,拓展可交互短视频、微信银行消息、手机银行消息中心等方式,全媒体触达客户。


三是培养面向数字化转型的专业人才队伍。目前,缺乏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各大银行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一大局限。农业银行信用卡中心组建机器人训练师、大数据分析师、客群运营管理团队等高端人才队伍,加大培训力度,快速提升员工的数字化素质和专业能力;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组织运作机制和客观、健全、完善的考核激励体系,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彰显温度,从“客户满意”到“创造惊喜”



在客户体验的新战场,仅仅做到解决客户问题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只有颠覆预期,让客户“有惊喜”,才能破局制胜。农业银行信用卡中心更加注重主动提升服务品质,不断细分客群和场景,完善交互体验,提供有温度的服务,搭建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任桥梁。


一是细分客群,提供精准服务。农业银行信用卡中心创新推出星级会员权益体系,以更贴合互联网时代的“养成式”经营思路,将客户各项交易行为化为可量化、可面客展示的不同星级和成长值,以此配备差异化的权益和服务。针对贵宾客户,实行红名单制管理,提供超预期、私人秘书式的交叉服务;针对中高价值客户,通过人机结合提供客群专属服务;针对长尾客户,利用智能服务批量触达;针对外部潜力客户,利用新媒体渠道积极引流。


二是让客户感受服务的温度。农业银行信用卡中心畅通与客户互动渠道,细分场景,优化互动流程,实现服务在客户需要时触手可及;加强主动交互,创新节日问候、生日关怀、重要事项提醒等服务形式;完善交互体验,提升服务人员技巧,优化机器人客服语调,丰富展示内容等;增加个性化服务授权,提升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及时响应率及解决率。

 

数字化时代,体验正成为零售银行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数字化转型不能只是停留在银行业内部的自我效率提升、技术变革或者工具迭代,而应是一场以数字技术推动的对“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实践和变革。农业银行信用卡中心将继续秉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初心,在客户体验的新战场,通过服务理念、经营模式、科技赋能、客户关系等方面的加速创新,驱动业务发展再上新台阶。

 

本文刊于《中国信用卡》2020年第9期


责任编辑:彭惠新
投稿邮箱:pubsh@fcc.com.cn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