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慢享
猜你喜欢
旅行常客论坛

PNAS:徐楠杰/孙苏亚团队揭示社交行为的大脑启动机制,为理解孤独症大脑新添线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26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与生理学系徐楠杰课题组在PNA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EphB2-dependent prefrontal cortex activation promotes long-range social approach and partner responsivenes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孤独症相关酪氨酸激酶受体EphB2点突变的敲入小鼠,深入探讨了EphB2受体介导的背内侧前额叶皮层(dmPFC)神经元活性调控社交同伴互动的关键作用,这可能有助于解开孤独症大脑产生行为障碍的秘密。

JAMA综述:总结孤独症最近10年研究进展

STTT:川大贾大/张小虎/莫显明等报道孤独症的危险因素—SCGN缺陷

NB:徐丹/陶武成/许执恒等联合报道孤独症发生的新机制

Cell子刊报道基于突触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孤独症社交障碍分型标准

WIREs Cog Sci封面:武胜昔团队全面综述孤独症小鼠MRI研究进展

Cell:脑-肠轴研究新领域——黏膜真菌保护肠道屏障,促进社交行为

Mol Psychiatry:社交隔离对我们大脑的影响有多大?张永清团队综述最新的研究进展

欢迎加入

孤独症学术讨论群

添加小编微信

brainnews_09

-留言:孤独症研究群-



社交行为的动态过程显示出复杂的机动性和灵活度,确保同伴大脑之间的相互反馈,以传递社交信号。然而,大脑如何精确响应最初的同伴刺激,及时引发动作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该项工作详细地解析了小鼠社交动作发生的过程,对接近和嗅探两个行为指标进行了检测和定量研究。作者构建了孤独症相关点突变的敲入小鼠( Q858X和G900S),通过行为学观察发现,与野生型对照小鼠灵活的社交行为相比,Q858X点突变小鼠的接近行为距离短而且刻板,其后续的嗅探次数明显减少。

作者进一步通过社交过程中的在体光纤记录发现Q858X突变小鼠dmPFC中神经元的兴奋性显著下降。有趣的是,正常同伴小鼠的dmPFC神经元在互相接近时能够产生协调性的兴奋响应,并且在动作启动前就开始激活,而Q858X突变小鼠与其同伴则缺乏这种协调响应。

利用光遗传手段同步激活两只社交小鼠的dmPFC神经元能够挽救Q858X突变导致的社交互动障碍。这些结果表明前额叶皮层的EphB2受体是启动社交行为的关键分子,可能在社交接近过程中发挥作用。


博士研究生何丽娜为文章第一作者,徐楠杰研究员和附属瑞金医院神经病研究所孙苏亚研究员是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研究还得到医学院徐天乐教授和吕江腾研究员、上海市儿童医院陈津津主任医师、中科院脑智卓越创新中心许晓鸿研究员的重要帮助。该研究由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资助,同时得到了上海市细胞稳态调控和疾病前沿科学研究基地的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219952120

近期脑科学招生招聘信息汇总

大汇总:近期脑科学技能提升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