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慢享
猜你喜欢
旅行常客论坛

滑雪运动损伤高发,赛场医疗保障应如何完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22 16:4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随着气温的下降,很多滑雪场已经开始人工造雪,为即将到来的滑雪季做准备。而刚刚以高分结束SAT考试的备受关注的归化滑雪运动员谷爱凌,近日也晒出自己备战新雪季的训练视频,超高难度动作令人咋舌。

滑雪运动富有魅力,但难度系数高、强度高、危险性高,而且因滑行过程中行进速度快、对身体素质和反应速度要求高,不可避免会受到损伤,尤其是滑雪运动员,更容易在训练和比赛中损伤高发,对医疗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冬奥会已经开始倒计时,我国如何应对这项国际体育赛事的医疗保障,王佳宁等人在综述滑雪运动损伤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参与医疗保障工作的经历,提出了对于滑雪相关损伤预防与处理以及赛事中医疗保障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单板U型场地、高山滑雪、越野滑雪的国家级运动员在其运动生涯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在70%以上,滑雪运动员训练、比赛中损伤高发,对医疗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的滑雪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目前不止北方各地,南方各省市也在积极进行滑雪市场开发。但相比滑雪产业发达国家,目前中国尚缺乏对于各大滑雪场和滑雪参与人群损伤总体数量、发生率和分布情况连续多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滑雪相关损伤研究

一项针对高水平单板运动员在国际滑雪联合会世界杯赛事期间损伤的研究发现,6年间1432名运动员共发生574次运动损伤,平均6.4次/1000次滑行。
单板滑雪、高山滑雪和自由式滑雪的损伤发生率位列各滑雪项目前三,而越野滑雪和北欧两项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在中国进行的类似研究发现,高山滑雪和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损伤发生率分别为65%和72.7%~81.1%。
从性别上看,Florenes等分析了2006-2008年国际滑雪联合会世界杯单板和自由式赛事中的705例各类损伤情况,发现男性运动员损伤例数较多,但结合参赛人数,损伤发生率并无明显性别差异
从天气上看,天气情况,特别是强风和低能见度可能会在滑雪赛事中显著提高运动员的损伤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从项目上看,无论单板还是自由式,均以下肢发生率为最高,据Major等的报道,约为42%,Torjussen等研究发现,膝关节损伤在滑雪人群的总体发生率为20%~36%,依据其运动技能的高低而有所不同。
专业运动员因跳跃更为频繁、高度更高,更倾向于发生膝关节损伤。越野滑雪项目运动员的损伤因项目不同,因此下背、骨盆和骶髂关节的肌肉韧带损伤发生率更高。
滑雪中发生的头部损伤需要特别关注,创伤性颅脑损伤一直是业余滑雪人群致死率最高的损伤,目前运动员、教练和队医对于头部损伤及伴随的脑震荡认知和上报处理仍有相当的不足,运动员对于损伤情况的严重程度无法正确评估导致诊治延误,存在一定的远期风险

赛场医疗保障工作实例

作者在2019年12月作为比赛场地医疗官参与了在崇礼举行的自由式雪上技巧世界杯及单板和自由式U型场地世界杯的医疗保障工作。
在当值期间,共出现了6例需要干预的医疗状况,除1例为因疲劳、紧张等引发的过度通气症状外,其余5例为运动系统损伤,其中2例轻微膝关节周围韧带损伤,予以冰敷制动休息;1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I—II度损伤,转运至定点医院行核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1例头部外伤,为运动员腾空落地时后仰摔倒造成,伴随明显的定向力障碍和头痛症状,在定点医院进行检查后排除了颅骨骨折和颅内出血,运动员归队。
虽然从上述数据看,自由式雪上技巧比赛中损伤发生较少,但本次赛事期间最严重的损伤发生于此项目比赛过程中。受伤运动员在跳跃腾空过程中失去平衡,落地摔伤导致右侧肩背和头部触地,当时短暂意识丧失,意识恢复后有定向力障碍和逆行性遗忘,右侧锁骨骨折伴肩锁关节脱位,右侧6根肋骨骨折。
从上述病例看,本次赛事损伤发生和分布情况与之前研究不符。考虑到赛场医疗官为轮值制,并且缺乏制度化的损伤汇总和处理平台,全面的运动员损伤情况难以得到汇总。
目前,主要采用损伤数量与运动员风险暴露次数的比值对运动项目总体损伤发生几率进行科学有效的统计。
运动员风险暴露次数是指1名运动员在官方训练或赛事中,暴露于损伤风险状况下的次数。对于单次暴露时间较长的项目如越野滑雪、北欧两项等,也可以通过损伤数量与运动员风险暴露小时数的比值进行统计。
同时,损伤的严重程度也需要进行更准确的量化分类。目前,主要依据损伤造成的训练或比赛缺席时长进行衡量。

关于赛场医疗保障工作的3点建议


01

在本次赛事医疗保障过程中,冬季运动发展水平较高、国家综合实力较强的代表队,普遍配备了专职的随队医生进行初步的伤情判断和处置,部分国家代表队甚至配备了专科的运动医学医师随队进行医疗保障。
而一些国家综合实力相对较弱的代表队,队医的角色往往由教练兼任,甚至男女队仅由1名教练统管。
目前中国代表队的队医保障基本到位,但还应与专业运动医学机构建立更好的沟通机制和双向联系,进一步提高对于冬季运动项目损伤特点的认识和潜在危害较大损伤的警惕性,更好地进行医疗保障
02

建立规范的运动损伤汇报和统计体系,在各项目日常训练和赛事医疗工作中,及时准确地对发生损伤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进行汇总和评估,结合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风险暴露情况,更准确地统计各类运动损伤的发生几率、总结致伤机制特点,对运动员安全保障,损伤预防和处理,器材设计改良,甚至规则的修订与完善等,具有积极意义。
03

结合赛事特点,设置更为合理的赛场医疗保障区,便于对赛场全貌进行观察,判断致伤机制可能导致的损伤类型和严重程度,通过专用通道便于急救队转运出入,并且配备完善的医疗设备和用品在现场进行必要的紧急处理,与急救队沟通后可迅速做出医疗决策。

本文作者:王佳宁,龚熹

作者简介:王佳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运动系统急慢性创伤诊断与治疗;龚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膝关节运动创伤诊断及治疗、骨关节病的保守与手术治疗。

论文全文发表于《科技导报》第6期

本文有删减,欢迎订阅查看
内容为【科技导报】公众号原创,欢迎转载

白名单回复后台「转载」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报道、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智库观点、科技评论、热点专题、综述、论文、学术聚焦、科学人文等。


《科技导报》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于2014年,主要刊登《科技导报》期刊内容要点,报道热点科技问题、科技事件、科学人物,打造与纸刊紧密联系又特色鲜明的新媒体平台。
科技导报公众号聚集了数万名专心学术的未来之星和学术大咖,添加编辑微信,让优秀的你有机会与志趣相同的人相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